(凤启 德忠 广昊 峻杰)有一种浪漫叫军装配婚纱,有一种甜蜜叫陪你一起慢慢变老,有一种幸福叫我们是快乐的一家……多年来,射阳县海河镇流传着一家姐妹七人都嫁给军人的佳话。这七位“兵哥哥”曾在我军陆海空和火箭军服役。现在他们虽然都退伍了,但退伍不褪色,始终牢记“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要嫁就嫁给军人
军人不易,选择做“军嫂”也不容易。“嫁给军人就成了半个兵”,军嫂的光环背后,是一个一人持家的女人。她们热爱着丈夫的“热爱”,牵挂着军人的“牵挂”,她们不仅是一名妻子,更是军人的坚强后盾。她们背负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还要忍受着长期的“异地恋”。
“你们的父母是军人吗?你们姐妹七人都嫁给军人是一种巧合吗?”在位于射阳县海河镇的盐城市阜海桥粮棉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七姐妹中的“老五”陈素青,就迫不及待地聊了起来。“我的父母不是军人,可能是机缘巧合吧,大姐陈素珍、二姐陈素银都嫁给了军人。我父母认为,当兵的勤快、诚实、能吃苦。就这样,三姐、四姐和我后来也都嫁给了军人。”说起这段往事,陈素青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等到了老六和老七婚嫁的时候,就变成非军人不嫁了。”
军功章也有七姐妹的一半。“他在部队的那几年,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也挺不容易的。还好,几年的时间忍一忍就过来了。”陈素青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说出了其他姐妹的心声。军嫂是一个个军人家庭的顶梁柱,正是有了军嫂的执着坚守、默默付出,才能使她们的丈夫安心献身国防、守卫和平。
退伍不褪色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服役期满,这七位姐妹的丈夫陆续转业回到地方,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素青的丈夫叫戴龙,1985年10月入伍,当时在安徽巢湖海军某部队服役,1990年3月退伍回到家乡海河镇。同年9月在海河镇的射阳县化工机械厂任办公室主任。在乡镇企业工作的5年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率先垂范、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务实求新”的作风,展现出当过兵的人的品行。1995年6月,戴龙离开企业,自己创业。20多年来,无论是经营个体工商户还是创办米业集团公司,都永葆军人本色。2016年6月,紧挨着海河镇的合德镇陈洋办事处遭遇特大龙卷风袭击,戴龙与公司五位退伍军人组成抢险小分队,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几年来,戴龙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带着慰问金和米、油、猪肉、鱼等慰问品到企业周边和该镇的跃华、陡港、巨星等村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和退伍军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待退役军人的政策,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的战友经常会来看望他,我就经常听他们说,若是国家需要,他们就会再次穿上军装,‘若有战,召必回’。”陈素青说,“军人的那种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
和睦家庭幸福多
七姐妹和她们转业后的“兵哥哥”在经营好自己小家庭的同时,也共同呵护他们的“大家庭”。
“岳母在世的时候,对每一个小家庭都很关心,哪家遇到困难,她就会把其他几家召集过来,召开家庭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岳母去世后,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大家互帮互助。现在二姐的身体不好,大家就轮流去照顾她。”戴龙告诉记者。
“父母在的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人都团聚在父母的身边。现在父母不在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几家就到老五这边聚聚,一来就是好几桌人,热闹呢!”三姐陈素兰说道。
他们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退伍后,他们都把培养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现在每个小家庭都培养出了大学生。在孩子们当中,有的已成长为国家的栋梁。陈素兰、赵建富的儿子赵远锦,现已成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其他几家的孩子,也都学业有成,在不同领域实现自己的梦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