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宅就要拆迁了,我携着妻儿,带上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回到了老宅,在老宅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转了又转,看了又看。
老宅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东塔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砖木结构,三间瓦房、三间厨房、两间猪圈加一间茅房,围成我们当地比较常见的独立农家院落。老宅初建时,我大概七八岁的光景,印象中当时仅盖了三间堂屋和三间厨房,猪圈和院墙等附属建筑是后来逐步扩建的。
依稀记得盖房子所用的时间很长,亲戚乡邻帮忙的人很多,每天的午餐就像集体大食堂开饭一样,几张餐桌一溜排开,红光满面的父亲穿梭其间,推杯换盏,乐不可支。
老宅的厨房南北走向,说是三间,加上与堂屋之间的过道,实为四小间。这间过道,父亲可没少操心。过道上面是楼板所盖,楼板缝里总是漏雨,楼板上抹了一层又一层,用过多种材料,怎么修也无济于事。从楼板缝里渗下来的小水珠,锲而不舍地滴在被踩得坚实的地面上,形成了一连串整齐划一的小洞洞。每逢下雨天,这些小洞洞就像一件神奇的乐器,在小水珠的激情弹奏下,发出一种非常奇妙的声音——空灵、纯净、清新,令人回味。儿时的我常常搬一张小凳坐在过道间,静静聆听这动人的天籁之音。
自从在镇上买了商品房,母亲就搬去和我们同住。老宅虽然闲置了将近十年时间,但老宅里的老家当还都在,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床铺衣柜等仍保持原样,母亲老想稍加收拾住回去。政府将老宅定为“改善住房”,动员置换到新型农村社区。母亲对老宅的感情比我们还要深,不同意置换,为此,村领导还陪我带母亲到镇“川港渔村●神木人家”新型农村社区参观了半天。
一路前行,村干部边给我们介绍,边指点给我们看:这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据我们大桥镇位于黄海之滨,清末渔民、盐商云集捕渔、贩盐的历史和现状,在集镇毗邻东方桃花洲调出247.3亩土地,按照“布点合理、交通便捷、配套全面、宜业宜居”的要求建设的,建设中融进了传统习俗、名人文化、神话传说、桃文化等元素。社区以“渔歌唱晚、桃源新境”为主题,围绕大桥“海、桥、盐、商、农、桃”六大特色文脉,彰显乡土情怀,还原有记忆、有乡愁的村庄景象。各道路节点还分别用《舌尖记忆》、《大桥风华》、《百年传承》、《乡建密码》、《五谷丰登》、《春耕掠影》展现大桥风采、风味、风俗、风貌、风物、风光。

新型农村社区分为2个新建庄点,一座座90、120、140㎡的多种联体别墅错落有致,白墙灰瓦、斗拱飞檐、竹篱小院,采用徽派建筑元素风格,结合当地传统建筑坡顶,丰富了建筑造型,让人心旷神怡,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大桥镇“川港渔村●神木人家”新型农村社区的1号点,“一心一环一景园”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一心,即公共服务中心,包括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一环,即以椭圆形的环形交通路网,形成主要交通发展轴。一景园,即露天村史文化园,自北向南打造“川港渔村”、“商贸集镇”、“废灶兴垦”、“棉量粮重地”四大主题景观,展现大桥具有时代印记的历史景观元素与发展印记。


新型农村社区内,还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文体活动室、便民超市、自助银行等。便民服务中心前一片开敞空间,广场边角设置村庄农耕传统文化器材。中心东侧布置健身路径,配有篮球场等村民集体锻炼场地。供水管线、雨污水排水管、燃气管网、供电、邮政通信监控、公共厕所、垃圾房、停车场、公交停靠点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遇到前年住进来的村民奚苏堂,他说:“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住的老房子将近40年了,置换这么好的房子没花一分钱,非常划算。而且附近环境和生活设施很棒,一点不比城里差。”
母亲心动了!搬!

时光如梭,岁月更替。见证了一个家庭几十年荣辱兴衰的老宅在挖土机的轰鸣声中渐行渐远,崭新的新型社区农房拔地而起。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作者:李元祥 整理:叶东升 卞婧 季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