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山 李元祥)5月21日,大丰区大桥镇社治局来了五个操扬州口音的人,其中一位年轻的女同志正在向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行人的身份和来意。女同志话还没说完,其中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立即接过话头:“我叫李鹤生,这儿是我的出生地,我十二岁时就跟随新四军部队在这里参加土改运动,当时我是儿童团长。”老人打开话匣子,回忆起七十多年前的往事。
他依稀记得当时境域的地形容貌,他说当年他经常帮首长到集镇上买东西,并清楚地记得集镇上有座木桥,人们称那木桥为“大桥”,称那里为“大桥口”。桥东和桥西有不少的小店,如宣家的茶食店、唐家的面店、王家的什货店……。特别是集镇的南边,有两座大的潮墩,潮墩北边有一个姓吕的人家,是当地的地主。当时他们就借住在潮墩附近的农户家,住在这里的还有土改报导队的同志。
“当时我们儿童团都是小孩子,专门配合土改报导队的工作。这里的老百姓对我们可好啦,我们长期住在他们的家里,他们把我们当着自己人,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当时有一位妇女干部董妈妈,有一年过年时还送给我一双军鞋。”老人越说越开心,还介绍了当时新四军带领穷人斗地主、分田地的情况,以及儿童团选举团长时丢豆子、呼口号的场面。
老人说他今年90岁,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外省工作,一个侨居美国,这次二人回来是为老父亲祝寿的。儿女们都很孝顺,问他有什么要求,老人说祝不祝寿无所谓,最大的心愿是到自己的出生地和童年成长的地方怀旧寻根,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感恩那里的父老乡亲……于是才有了这样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一切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所以我们到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啊!”李老恳切地说。得知这一情况的镇党委书记韦峰高度重视,立即指派工作人员请来知情的老同志,配合李老一起回顾当初,并陪同李老一道探寻旧址。可老人记忆中的一切,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那方圆几亩地大的潮墩和墩塘早没有了,现已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当初的吕家墩子早就不见了踪影,现已变成了居民的农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农户的住宅楼;原先那潮墩旁弯弯曲曲的牛车道,现已变成了226省道,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奔驰在柏油公路上;原先人们号称“大桥”的川东港木桥,现已变成了长250米、宽20米的四车道钢筋水泥大桥,横跨在新拓宽的川东港河面上,桥下奔腾不息的流水,一路向东直奔黄海;原先大桥口两旁的小商铺不见了,眼前是一个高楼林立,商超遍布,人声鼎沸的繁华集镇……。
看着眼前的变化,李老感慨地说:“大桥是我的第一故乡,在我有生之年能到阔别七十多年的衣胞之地看一看、走一走,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坐一坐、聊一聊,品味淳朴的乡情,我今生无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