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委 程晨 奚伟明)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方向村有一户“光荣人家”,“光荣人家”的匾牌一发就是仨,祖辈、子辈、孙辈三代从部队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章、奖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如果不细细分辨,还真的搞不清谁是谁的!
“光荣人家”最高长者是爷爷辈,名叫吕永高,今年95岁,47年参军,服役于华东军区7炮兵12师22团,历任战士、班长、司号员、司号目(司号长),解放战争参加大小数十场战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同年10月19日,吕永高及其战友,积极赴朝作战,老人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战争是残酷的,从10月24日打到11月25日,鏖战33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为首的联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1953年7月抗美援朝结束,吕永高戴着多枚军功章,转业回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任方向村大队副、民兵营长等职,经常受邀到全乡中小学给师生讲述各个时期的战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关爱下一代成长。
让老人遗憾的是,自己仅有一棵独苗女儿,无法实现后辈参军报国的夙愿。但老人另辟蹊径,女儿非当兵的不嫁。这样,东塔村的徐瑞义被选中乘龙快婿。70年女婿徐瑞义服役于南京军区6247部队,成为一名合格的装甲兵。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积极,参训成绩突出,光荣加入党组织,获得营级嘉奖,授予“坦克驾驶能手”光荣称号。75年3月退伍,招入“潘丿镇运输队”工作,他退伍不褪色,继续发扬军人光荣传统,利用自己在部队学成的驾驶技术为家乡运输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吕永高老人第三代兵是孙辈徐吕梁。98年徐吕梁在无锡一所机械中专学校毕业,父母已经通过曾经插队方向村回城的无锡知青联系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具有浓浓军旅情结的爷爷吕永高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要求孙子徐吕梁走自己钟爱的军旅之路。一家人通过反复协商,孙子徐吕梁用自己的行动圆了爷爷“一家三代都是兵”的梦想,于1998年秋天身穿戎装,气宇轩昂地走进了中国神秘的火箭军部队。临别前,没有泪洒哭泣,儿女情长,只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的嘱托:“当兵,如果你只是想完成二年义务就回来,这兵你就不要去当了;要当兵,就要认真学习,不断锻炼,干出成绩,让部队留下你!”徐吕梁默默铭记长辈的重托,怀揣梦想,踏进了绿色军营。
到了部队,徐吕梁立即被派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学院学习深造。学习期间,他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功课外,就和自己同时入伍的发小战友朱浩慧一道,定期洗刷、打扫厕所,清扫场地,公共卫生,而且一干就是几年,直至毕业离校。他们给部队首长和战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徐吕梁并不满足在学院学的一点知识,而是根据备战打仗的现实需要,不断自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军事技能。徐吕梁是从事的火箭军后勤保障工作,过硬的技术是他的使命与价值,他至今已经从军25年,考取了各种技术等级证书,从一名普通的火箭军战士成长为火箭军的一级军士长。
徐吕梁在火箭军某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春节,徐吕梁获假回家探亲,在江西训练的火箭军某部队有六辆军车发生故障,无法行驶。历来忠孝不可两全,接到命令的徐吕梁,服从命令听指挥,立即放弃休假探亲,日夜兼程赶赴现场,通宵达旦检查修理,直至徐吕梁把修理完备的六辆军车一辆辆亲手试车检验,确认合格后才当面交付战友,并像医生一样开出了一连串的“医嘱”和“注意事项”。
徐吕梁从军25年,与军车结下深厚情缘,军车就是徐吕梁生命的一部分,他是为火箭军部队的军车而生,也是为火箭军部队的军车而活,他也因此获得一枚枚各级授予的军功章,人上过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事迹登过报纸,但他把党和人民给的荣誉看着是不断前进的起点,立志军旅一辈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不断进取,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终生!
耄耋军人吕永高虽然年事已高,鹤寿95岁,精神矍铄,爱说健谈,靠着政府不多的军人补贴与女儿女婿一道生活,生活很幸福。特别是孙子徐吕梁从部队获假回家探亲的日子,三代军人,四代同堂7口之家,4位共产党员(老人女儿吕明珠中共党员、原任方向村支部书记、潘丿敬老院院长)一道话军旅、谈巨变、感党恩,那个场面与气氛,十分感染人、打动人。
![]() |
|